第二部分 本章主要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对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极为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化的主题?我们应当坚持和实施什么样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二战以后,党和毛泽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1)二战后至建国前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当时有不少人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于1946年4月写下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力排众议,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因此,美、英、法和苏联的关系,不是或者妥协或者破裂的问题,而是或者较早妥协或者较迟妥协的问题。”
之后,毛泽东在同美国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
(2)建国初至6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战争与和平这两种力量的消长情况,提出了战争,特别是原子战争有可能被推迟或被制止,和平可以得到维持的观点。他说:“争取和平是我们的共同目的。现在我们还不能说和平可以永久地维持,我们先说维持15-20年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原子战争不好,不打这个战争是有可能的。”
50年代中期,毛泽东敏锐地注意到,亚非拉一些民族主义国家正在作为独树一帜的、不断发展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经过缜密思考后,毛泽东提出要把交朋友的重点放在亚非拉三大洲的新兴国家。
根据毛泽东的上述观点,中国积极主动地发展同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每当一个新兴独立国家出现,中国政府马上予以承认,并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建交方式上照顾对方的具体困难,采取灵活的态度,结果很快打开了建交的局面,形成了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表决中,亚非拉国家大力支持,对中国取得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3)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由于深受其侵越战争的拖累,内外交困,不得不有所收缩;苏联则趁机增强军力,加紧向外扩张,不但成为对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而且极力同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这时毛泽东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毅然决定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争取打开中美关系,摆脱与美苏同时对抗的局面。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尼克松认为改变对华关系的时机已经到来,加快了同我国和解的步伐。毛泽东抓住时机,从乒乓外交开始,到1972年2月实现了尼克松正式访华。毛泽东在尼克松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就会见了他,在友好、轻松的气氛中同他就双方关心的问题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基本上确定了建立中美新型关系的原则。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终于结束了中美长达二十二年严重对峙的僵局,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为实现中美建交铺平了道路。
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毛泽东推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建立,平衡并制约着国际战略力量,使国际紧张局势趋向缓和,进一步开拓了我国外交新局面。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决议。我国的国际交往迅速扩大,出现了第三次建交高潮。我国的朋友遍及五大洲,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毛泽东以他调动全局的雄才大略,为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74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根据这一观点,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最强军事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第三世界,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属于这个世界的国家具有两重性:既保持着殖民主义的某些特点,又不同程度地受到美苏的控制或威胁。
“三个世界”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毛泽东对世界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毛泽东看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这个过渡阶段结束,世界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已经完成,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已经确立。即“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将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是因为中国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都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随着中美关系解冻,中国克服了同西方国家、日本及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正常关系的障碍。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邓小平对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他先是提出,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同时,我们也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他又指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4][④]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虽然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是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