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庞剑云参加广东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粤西)年会

11月27日,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粤西)年会在湛江市海滨宾馆举行。我校是该中心的理事单位。受中心理事、我校副校长李晓豁教授的委托,思政部常务副主任庞剑云参加了此次年会。

 

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湛江科技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等粤西地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书记等有关领导。

 

会议由广东海洋大学承办。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曹俊明致辞。

当天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举行广东高校思政课取悦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会议。会议听取并通过了《关于调整中心理事会部分成员和相关机构个别成员的报告》、《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2020-2021年度工作总结》、《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2022年度工作计划》。理事会议结束后,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俊联受邀给与会代表作了题为《学习灌出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报告。

 

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分三个小组,就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如何进教材、进教室、进头脑,进行了研讨。庞剑云老师在研讨会上发言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会议。今天是来向各位专家学者学习的。在接手思政部的管理工作以来,我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思政课是最与时俱进的课程,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思政课教师一直在路上。因为,党中央新的思想理论,新的创新成果,出来得非常快。如火如荼的党史教育方兴未艾,习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就出来了,七一讲话还没学深悟透,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性决议又新鲜出炉。思政课教师总在赶路、赶跑、赶学、赶考。总有一股催人奋进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1978年小平同志坐在日本新干线的感觉:‘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今天,我们也坐上了协同创新这辆车了。”关于习总书记“七一”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如何“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这个主题,庞剑云老师在发言中说到: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从“进货”观转变为“送礼”观。“进货”的意思是,老师先肚子里面要有货,要先学习最新的理论成果,然后直接灌输给学生,向学生“交货”。这里,“进货”是必须的。正如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把增加知识的过程生动地比喻为“进货”。他说“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在教师“进货”后,采取简单直接方式在货带到课堂,直接对学生送货,有时候也很有必要。譬如,直接在思政课中抽出若干课时,对七一讲话、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就做一个专门的、专题的讲座。但,这种学生交学费,教师提供课程服务的“契约式”的进货、送货,有可能会出现被学生“拒绝签收、退货”的后果。你的货,虽然是“国货”,是国家规定的,中央规定的,要落实的,但,学生偏偏就不喜欢这种方式,怎么办?这时候,就要换一种方式,换一种“送礼”的思维。既然要“送礼”,就要从学生的需求点、兴趣点来入手,要思考这个“礼物”能不能吸引到学生,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让学生惊喜,同时更重要的一点,这个“礼物”还要有一个引导学生从低阶走向高阶的引领作用。这个礼物要对学生成长成才有帮助、有价值。我们要善于用这样的思维观念,去把我的“货物”,通过创意创新,打磨成为“礼物”,这样,学生才能打开心门、打开脑门,乐意接受我们的“最新理论成果”、“最新的教学成果” 。从有货,到没有水分的干货,再到把干货变成有心血的礼物,对教师而言,是水课变成金课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入脑如心的过程。

 

与会代表纷纷发言,各小组召集人(主持人)也在大会上汇报和总结了本组研讨的情况。最后,会议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锅红的总结讲话中落下帷幕。

据悉,广东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下一步将启动三项工作。一是启动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八个课程平台建设,并分置于各成员单位高校。二是启动与推进课题申报工作。由中心发布课题指南,组织开展粤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以提升粤西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协调创新水平。三是启动并实施成员单位轮值制度,即轮值召开中心管理委员会会议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部主任)会议,商讨落实和推进中心计划任务及中心理事会决策的规划任务。

 

 

 

学院地址:广东廉江经济开发区78号 邮编:524400

Copyright © since 2006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粤ICP备120322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