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省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通知
来源: 广东省科技厅规划财务处(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5-02-26
粤科函规财字〔2015〕205号
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委)、财政局(委),顺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财税局,省直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和《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总体实施方案(2014~2018年)》精神,以占领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为总目标,2015年继续在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等9大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专项将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为主要抓手,积极发挥政府的统筹和引导作用,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重大科研基地和平台,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现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方式
本专项鼓励申报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组成技术创新联盟或团队共同申请;重点面向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应用。本专项的支持方式为无偿资助,鼓励省市联合投入,已获各地市支持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支持。9大领域相关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同步开展人才团队引进、科技融资、研发机构建设等项目的,可在省财政科技、人才等其它专项领域申报指南中另行申报。
符合条件的各企、事业单位按照本申报指南自由申报,经评审后择优扶持。所有项目申报必须通过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平台(http//www.gdbs.gov.cn)或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ov.cn)进行申报并提交有关申请资料。
二、申报要求
(一) 项目符合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十二五”规划;符合申报指南的有关要求;符合《广东省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要求。
(二) 项目申报单位为依法在广东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并具备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基础,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的企、事业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产业化生产及应用地点应在广东省内。其中企业牵头申报的,牵头企业须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研发工作基础和产学研合作能力。此外,具体指南中另有要求的,须一并遵循。
(三) 优先支持实施期内能产生较多数量专利成果(尤其是发明专利或获得国际PCT专利)的项目。
(四) 项目申报资料。项目申报必须按照阳光政务平台申报要求填写规定格式的申报书及项目可行性报告,申请技术攻关类项目的要求提供查新报告,各专题指南规定的相关附件在申请时也必须同时提交,未按规定提交者,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申报单位及申报人可根据需要提交其他相关附件,原则上附件材料应能够对项目申报内容和方案进行佐证、说明项目申报单位实施项目的有利条件(如申报单位已经建成的实验室,已发表的重要论文,相关的专利以及项目执行团队以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等)。所有申报资料均必须真实可靠,项目申报单位报送纸质材料时,须提供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可与其他材料一并装订)。
(五) 经费预算。申报单位应认真做好项目经费预算,申报指南有具体资助强度规定的,原则上按照支持强度申报。其中研究院所、高校等非营利性机构申报的,申请金额可适当低于支持强度(不得高于),但最少不得低于支持强度的60%;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申请金额应等于指南规定的支持强度,且省级财政资金资助额度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
财政资助经费采取分期拨付的办法,对研究院所、高校等非营利性机构牵头申报的项目,立项时拨付60%经费,一年后中期检查符合要求的,拨付剩余40%经费;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立项时拨付60%经费,项目验收通过后,拨付剩余40%经费;检查或验收未达到要求者,酌情减拨经费或取消拨付经费。
(六)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原则上不得进行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1.项目负责人或企业法人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验收结题的; 2.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的;3.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申报的;4.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的;5.项目未经主管部门组织推荐的。
(七) 主申报单位必须具备与申报项目内容相关的基础和能力,项目申报书的内容、指标必须明确客观,严禁各种夸大和作假行为。项目如获得立项要确保申报书和合同书的内容、指标的一致性,违者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申报程序
(一) 注册。首次申报的单位可在省专项资金管理统一平台进行注册后转入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进行申报;或者在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注册单位信息,获得单位用户名和密码,同时获得为本单位项目申报人开设用户帐号的权限,项目负责人从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处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填写个人信息后进行申报。已注册的单位继续使用原有帐号进行申报和管理。
(二) 申报。各单位和申报人注册后即可通过网络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并在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打印书面申报书一式1份(含通过系统上传的所有附件和真实性承诺函原件,此外,对申报单位有自筹经费要求的,须提供明确的自筹经费承诺函原件)送交所属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汇总审核后统一交科技厅业务受理窗口。
(三) 审核推荐。各级主管部门在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对申报项目择优推荐,并正式行文(含推荐项目汇总表)分别报送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其中各地级以上市所属企事业单位的申报项目,必须由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和财政局联合行文报送;其余省直等相关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的申报项目,由主管部门行文报送。
(四) 资格审查和项目评审。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各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和评审,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列入科技计划予以支持。
四、申报时间
申报单位网上申报及提交截止时间为2015年3月23日下午5:00时,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15年3月27 日下午5:00时。书面申报材料送省科技厅业务受理窗口的截止时间为2015年3月31日下午5:00时。
五、联系方式
书面材料报送地址:广州市连新路171号省科技信息大楼1楼广东省科技厅业务受理窗口(邮政编码:510033)
(一) 省科技厅。
1.规财处:赵劲松,020-83163832、彭 丹,020-83163830(综合性业务咨询)
2.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技术支持):020-83163338、83163469
3. 各专题业务性问题请向申报指南所列联系人咨询。
(二) 省财政厅。
工贸处:陈 斌,020-83170213
附件:2015年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
附件:2015年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来源: 广东省科技厅规划财务处(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 发布日期:
一、计算与通信芯片
项目背景: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肩负着推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是我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重要抓手。
依据《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及《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总体实施方案(2014—2018)》精神,为推进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解决长期面临的“缺芯”局面,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三链融合、协同推进”为原则,特启动计算与通信芯片专项,力争实现核心芯片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通过专项实施,突破通信计算一体化集成芯片的核心技术,带动广东地区电子领域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出口销售的持续创新发展。同时,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广东省教育与人才优势、芯片设计优势、产品研发优势及市场优势密切结合,建立一个国家级产、学、研、用的示范区,促进广东省经济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联系人:张开升,电话:020-83163947
(一)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但在关键领域和环节长期缺乏核心技术。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突破计算与通信等核心芯片关键技术,能够带动全省电子信息领域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出口销售的持续创新发展,提升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专题一:多模多频段射频芯片(专题编号0907)
专题内容:由于进入4G时代之后,市场需求提供支持2G/3G/4G的多模多频段终端,支持2G/3G/4G的终端在全球的频率比较分散,这对支持2G/3G/4G的多频段射频芯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专题目标是开发出支持2G/3G/4G多模多频段的商用射频芯片,符合3GPP R9及国内相关标准。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提供1000颗支持2G/3G/4G多模多频段的商用射频芯片。具体技术要求为:符合3GPP LTE(R9)及国内相关规范要求;提供支持2G/3G/4G多模多频段的商用射频芯片技术解决方案和测试样片;该测试样片需具备至少65nm及以上工艺;至少支持如下的模式和频段:TD-LTE:B38/39/40/41;LTE FDD:B
申报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业化生产地点应在广东省内;拥有本领域国内优秀的设计团队。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专题二:多媒体终端设备专用芯片(专题编号0908)
专题内容:多媒体终端设备专用芯片包括数字处理和传输芯片,应用于家用电器、广播电视、网络和多媒体通信、视频监控、视频智能处理、智慧家庭、汽车电子等领域, 包括AVS编解码芯片、传输芯片等,满足高清晰度和超高清晰度数字电视、3D电视、网络电视等数字音视频领域新业务的发展,推动视频监控等领域大数据应用的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国家标准应用及产业化。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支持AVS(AVS2)音视频国家标准、面向广播电视等应用的高清/超高清解码、面向视频监控等应用的编码等芯片。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支持国家音视频标准的高效编码单元流水线结构,视频编码关键算法及核心模块的硬件实现方法与VLSI结构设计,视频监控场景模式的判断和优化策略,ASIC和DSP混合设计在超高清解码SoC芯片设计上的应用等;专项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项目实施阶段完成100万片以上的芯片量产或2000万元以上芯片或模组、整机产品的销售。
申报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业化生产地点应在广东省内;拥有本领域国内优秀的设计团队。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专题三:物联网专用芯片(专题编号0909)
专题内容:物联网专用芯片主要针对于物联网应用的短距离通信、射频标签(RFID)及各种智能传感器的核心数据采集、通信和处理芯片,包括智能家居芯片、视频采集芯片、AD/DA转换芯片、基于蓝牙、Zigbee、WIFI等协议的通讯芯片、智能卡芯片、条码芯片、RFID芯片、传感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重点研究集微处理器、通讯模块、接口模块、MEMS传感器为一体的,低功耗、低成本、高集成度的物联网SoC芯片实现技术。专项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项目实施阶段完成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开展相关终端产品应用示范,完成100万片以上的芯片量产或2000万元以上芯片或模组、整机产品的销售。
申报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业化生产地点应在广东省内;拥有本领域国内优秀的设计团队。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专题四:卫星导航终端专用芯片(专题编号0910)
专题内容:卫星导航终端专用芯片主要由前端射频和后端基带构成,一般兼容北斗、GPS和格洛纳斯系统。民用的导航芯片以多模、低成本、低功耗和高集成度为特点;行业和国防应用的导航芯片强调高精度、多模、多频、高动态和高更新率。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自主开发整个数字基带芯片,包括带硬件源程序的处理器IP,杜绝国外黑箱微处理器带来的信息和国防安全隐患;开发射频和基带高集成度SoC技术,提供单芯片定位模组;提高卫星导航抗干扰和反欺骗性能,开发高精度多频,多模芯片和定位软件,为行业和国防用户服务。专项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项目实施阶段完成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开展相关终端产品应用示范,完成100万片以上的芯片量产或2000万元以上芯片或模组、整机产品的销售。
申报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业化生产地点应在广东省内;拥有本领域国内优秀的设计团队。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专题五:信息安全专用芯片(专题编号0911)
专题内容:信息安全专用芯片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芯片对于保障国防安全、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重点研究以硬件为基础的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包括支持存储加密、移动支付、可信计算、金融IC卡、USBKey等安全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专项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项目实施阶段完成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开展相关终端产品应用示范,完成100万片以上的芯片量产或2000万元以上芯片或模组、整机产品的销售。
申报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业化生产地点应在广东省内;拥有本领域国内优秀的设计团队。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二)产业支撑公共平台建设
依托国家级集成电路基地,建设集成电路技术服务公共平台,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团队,汇聚创新资源,为我省集成电路企业提供IC设计与产业化相关支撑服务,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及市场风险。公共平台采用公益性服务和企业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助推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专题六:集成电路产品检测与质量监督检验共性支撑平台(专题编号0912)
专题内容:建设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先进性的集成电路产品检测与质量监督检验共性支撑平台,为集成电路产品提供验证测试、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可靠性试验、失效分析、质量提升等全面的解决方案,保障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发展。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集成电路IP核质量与安全评测技术,形成完整的IP核质量与安全评测能力;高端SoC芯片测试验证技术,包括高速信号测试、信号完整性分析、芯片质量稳定性的集成应用测试验证、故障诊断与定位分析技术等;卫星导航射频和基带芯片的测试、验证与可靠性试验技术;移动通信LTE热点增强芯片的自适应TDD能力、TDD小区间干扰水平等测试验证技术;集成电路先进封装的多应力耦合场下新型互联结构与互联工艺的质量与可靠性评测技术;集成电路电磁兼容测试技术;集成电路质量检验与可靠性试验等相关共性技术。平台建成后,计划每年为不低于100家IC设计及应用企业提供芯片测试与质量检验等相关服务,带动产业化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已具有一定的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具有较强的集成电路技术服务团队;平台建设期限不超过3年,项目实施阶段完成100项以上的企业芯片产品设计服务。
支持强度:总额1500万元/项,分3年滚动支持。
二、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器件
项目背景:当前移动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在个人金融、移动电商、移动医疗、车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我省移动互联网行业起步早、发展快,用户数量长期居全国首位,通过关键技术突破、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能够加快我省移动互联技术的产业化步伐,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联系人:文晓芸,电话:020-83163877
专题一:移动互联网应用支撑关键技术研发(专题编号0104)
专题内容:1.面向移动支付的安全防护技术;2.面向移动应用的数据分析技术;3.异构网络融合技术。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1. 面向移动支付的安全防护技术:主要在移动支付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防护等方面,形成创新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2. 面向移动应用的数据分析技术:在移动数据的采集、融合、存储、挖掘、检索、可视化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3. 异构网络融合技术:在异构移动网络环境(例如3G/LTE/WiFi等不同网络制式,Mobile IPv6/LIN6等不同通信协议)、业务应用变更(含用户)、精度位置服务等方面的感知策略与支持技术,以及移动环境感知信息的统合、去噪和冲突消解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4.项目完成时须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5件以上,获得软件著作权2件以上;项目成果应对金融、电商、社交等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专题二:新型设备核心技术研发(专题编号0105)
专题内容:1.移动智能终端人机交互技术研发与产品化;2.可穿戴新型设备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化;3.新型传感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化。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1.移动智能终端人机交互技术研发与产品化:在体感交互、语音图像的识别与显示、富媒体与3D显示等方面,形成创新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成果应对文化创意、社交、在线教育、电商、政务等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撑;2.可穿戴新型设备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化:对于健康监护功能的可穿戴设备,需研发软硬件相结合的低功耗、微型化人体感知传感器,实现多元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生物特征、运动、生理等数据监测,包括健康、睡眠等状态的预测与预警等功能;对于社交、教育等功能的可穿戴设备,需在环境感知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图像、语音、手势、触控与显示等多通道融合的交互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人体常见运动状态、手势、语音等识别率不低于90%。研发新型可穿戴设备及相关配套软件,形成基于上述产品的新型应用模式和业态。在项目完成时,实现销售不低于2万台。项目成果应对移动医疗、健康监护、社交、教育等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撑;3. 新型传感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化:面向智能制造与工业物联网的新型传感器核心技术及产品的研发,综合运用移动互联、信息融合、机器视觉等关键技术,感知制造装备、操作对象和作业环境的状态,并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控制反馈,支持个性化和智能化制造模式;4.项目完成时须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5件以上。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专题三: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与示范(专题编号0106)
专题内容:1.移动医疗行业应用;2.移动电商行业应用;3.车联网行业应用。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1.移动医疗行业应用:整合线下医疗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上实现对用户疾病与医疗的移动管理。通过可穿戴设备、医疗传感器、健康跟踪产品、健康分析工具等实现在线挂号、保医保诊、远程数据采集、疾病远程监控与管理、针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协调医疗与护理、医疗数据应用和医患互动、疾病与流行病传播跟踪及诊断治疗和目标群体的慢性病与健康管理支持等,用户数量达到10万以上;2.移动电商行业应用:针对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和业务,利用O2O本地生活服务、SNS社会化营销、C2B反向定制、移动搜索和智能推荐、跨设备个性化、大数据智能物流、虚拟产品定制等创新商务模式和核心技术,开发相应的社交化移动电商应用及平台,实现一定规模的服务,终端用户数量达到10万以上;3.车联网行业应用:利用汽车电子标识、智能感知、导航定位、OBD、诊断预警或智能调度等关键技术,在智能交通核心领域实现一定规模的应用或服务,终端用户数量达到5万以上;4.项目完成时,须提供应用示范技术报告1份以上,制定行业或地方标准/规范(草案)1项以上;须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5件以上。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四:移动互联网应用公共服务技术研究(专题编号0107)
专题内容:1.移动互联网软件质量保障技术;2.移动互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情况监测技术;3.移动应用开发公共支撑技术研究。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1.移动互联网软件质量保障技术:开展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检测、安全防护与认证、分发渠道监控等大规模在线服务技术研究,编制移动智能终端软件产品评测指标体系,编制移动智能终端软件质量测评相关标准(草案)1项以上;为10家以上企业提供服务,形成获得CNAS认可的相关测评资质;2.移动互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情况监测技术:(1)跟踪研究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技术壁垒等产业状况,构建合理的分析技术及方法,形成广东省移动互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通过移动用户行为、广告营销效果、行业经济运行等大数据分析,建立移动互联网产业重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构建产业发展数据库,连续3年发布广东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制定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情况监测技术相关标准/规范(草案)1项以上;3.移动应用开发公共支撑技术研究:可为移动应用提供统一编程框架和安全接入环境;支持移动应用对云基础设施可伸缩扩展需求和对大数据库的统一接入、存储、管理及应用需求。为企业和个人的移动应用开发、测试和运维提供统一的运营支撑环境;4.项目完成时,须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5件以上。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三、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
项目背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强国纷纷启动了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强调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在国家安全、科学研究以及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云计算与大数据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目前,中国高度重视云计算与大数据的研究与发展,在政府报告和规划指南中明确提出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重要性。作为电子信息大省,广东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进一步加强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研发,加强面向行业(产业)和社会服务的示范应用,对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联系人:郭秀强,电话:020-83163874
专题一:云计算与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专题编号0108)
专题内容:1.面向云计算的环境构建、大规模软件开发和部署运行,重点研究解决:大规模云计算、存储和网络环境,节能绿色计算,资源动态管理,云环境安全与可靠性,混合部署运行等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应用。
2.面向大数据管理和智能处理,重点研究解决:大数据高速采集与融合,大数据组织与存储,大数据平台系统和管理软件等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应用。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要求:专项实施期内形成相关技术、硬件装备、软件或服务,项目实施期硬件装备类完成产值3000万元,软件服务类完成产值1000万元;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5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专题二:面向产业(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及示范应用(专题编号0109)
专题内容:重点针对金融服务、电商服务、工业设计等产业(行业)和骨干企业的需求,重点研究和解决:大数据组织与存储,多形式非结构数据管理与检索技术,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领域知识表示、识别和推理,大数据可视化展示技术等。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要求:专项实施期内形成:计算集群规模大于100个物理节点;存储和管理的数据规模不少1PB;支持PB级数据的离线分析和挖掘,TB级数据的在线分析;项目实施期内完成产值5000万元;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
申报要求:企业牵头申报。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三:面向社会化服务的开放型大数据示范应用(专题编号0110)
专题内容:针对科技服务、城市视频、环境保护等领域,重点研究和解决:大数据开放标准体系和接口技术,多形式非结构数据管理和检索技术,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领域知识表示、识别和推理,大数据可视化展示技术等。实现面向具体社会服务领域的大数据开放型应用示范。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要求:专项实施期内形成:计算集群规模大于100个物理计算节点;存储和管理的数据规模不少1PB,具备PB级的数据计算和分析能力;实现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平台,实现PB级大数据共享与社会化开放,产生显著的大数据社会服务效应;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四:云计算与大数据创新基地建设(专题编号0111)
专题内容:以大型基础设施为支撑,建设广东省云计算与大数据创新基地,面向企业和政府开展产业路线图、数据集成与分析、监测评估、标准专利、前沿技术等研发和人才培训,整合相关资源,引进创新团队,促进广东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链的形成。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形成云计算与大数据科技创新公共支撑和服务平台。实现PB级大数据共享与社会化开放,产生显著的大数据社会服务效应,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化服务;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5件以上;实现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预见与产业运行监测评估;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3项。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应具备云计算、大数据相关领域省级研发、服务平台,按新型研发机构的模式建设运作。
支持强度:总额1500万元/项,分两年滚动支持。
四、新型印刷显示技术与材料
项目背景:广东省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其新型显示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新一轮信息显示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印刷显示技术和材料在高性能、低成本显示方面将取得技术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印刷显示技术和材料领域的支持,对推进印刷显示技术和材料向纵深发展,加快产业化进程,建立广东在印刷显示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化龙头地位,辐射带动广东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联系人:叶超贤,电话:020-83163942
专题一:关键印刷发光/反射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专题编号0913)
1、印刷显示用红、绿、蓝量子点产业化技术研发
主要内容:开发印刷显示用红、绿、蓝三基色量子点墨水材料;开发基于印刷技术的量子点发光层图形化制备技术;与薄膜晶体管(TFT)背板技术结合,研制有源驱动量子点电致发光图像显示屏。
主要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实现红、绿、蓝三基色高色纯度发光量子点材料的十公斤级规模制备;突破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的关键技术,实现3-5英寸有源驱动量子点电致发光彩色图像显示屏,半亮度寿命大于2万小时(初始亮度200cd/m2)。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具有量子点材料和电致发光器件的研发基础。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2、印刷型高性能低成本有机/高分子荧光材料
主要内容:开发新型(不含贵重金属)高效率低成本有机/高分子荧光材料(包括延迟荧光材料、热激子荧光材料等)和与之配套的主体材料。
主要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争取高性能、低成本、环保型的有机/高分子荧光材料的技术突破,掌握批量制备关键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满足高效率、长寿命的电致发光显示屏要求。发光性能达到:红光效率大于15 cd/A,半亮度寿命大于3万小时(初始亮度200cd/m2);绿光效率大于45 cd/A,半亮度寿命大于4万小时(初始亮度300cd/m2);蓝光效率大于8 cd/A,半亮度寿命大于2万小时(初始亮度200cd/m2)。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具有较好的OLED发光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3、印刷彩色视频电润湿电子纸显示彩色油墨材料
主要内容:研发印刷型蓝色、黄色、红色和高色差值黑色的电润湿油墨材料,解决油墨材料的溶解性、流变性、润湿性和稳定性等关键技术问题。
主要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突破用于彩色高清动态图像电润湿电子纸显示的墨水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实现小批量规模生产。墨水材料的沸点高于170℃,溶解度≥1 mol/L,-30~80℃不发生相变,实现3~5英寸动态视频彩色显示,响应时间小于10ms,反射率≥50%,对比度≥10。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具有电子纸材料研发基础和条件。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4、新型印刷触控材料与工艺
主要内容:研究自主创新低成本非贵金属合金材料的量产湿法制备技术及其与显示器件相容的印刷工艺技术,开发大面积、柔性、低成本的新型触控电极印刷材料及工艺。
主要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完成可替代ITO透明电极的非贵金属触控电极印刷工艺的开发,电极表面电阻<40 Ohm/sq,可见光透过率>90%,雾度<1.5%,弯曲半径<10mm,电极与衬底的结合力>2B;可印刷的面板尺寸1~55英寸,线性误差小于1.5mm。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具有透明电极、触控模组研发基础和条件。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二:薄膜晶体管阵列及周边集成技术(专题编号0914)
1、印刷TFT关键材料的研发
主要内容:研究印刷型有源半导体材料、绝缘材料、电极材料,结合印刷薄膜图形化技术以及薄膜晶体管阵列与显示屏集成技术,实现显示功能。
主要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掌握印刷型TFT材料关键制备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印刷显示技术的大规模量产奠定材料和技术基础。印刷型TFT阵列(分辨率120ppi)性能:电流开关比大于108,载流子迁移率大于5 cm2/V.s,实现驱动LCD、OLED、电子纸等其中一类图像显示样机。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具有较好的TFT材料与技术的研发基础和设备条件。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2、柔性显示基板行驱动集成技术
主要内容:针对柔性显示器件,优化有源层和绝缘层材料,在高迁移率TFT基板上设计制作行驱动集成电路系统,实现低成本超窄边框柔性显示屏的新工艺。
主要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掌握用于柔性移动产品的行驱动集成技术,其TFT行驱动集成电路宽度小于2毫米,连续工作1000小时(常温)输出摆幅衰减小于10%,弯曲次数不小于10000次(曲率半径5mm)。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具有柔性显示及行驱动集成的研发基础和设备条件。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三:印刷显示屏技术(专题编号0915)
1、印刷显示封装关键材料及工艺
主要内容:针对印刷显示器件开发高水氧阻隔性的薄膜封装材料和工艺,研究器件抗紫外辐照老化特性。
主要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满足长寿命OLED显示封装需要。阻隔水氧的薄膜特性达到10-6 g/m2/24h (温度 60°C,相对湿度90%);封装薄膜与玻璃及塑料基底具有优异的粘结特性。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具有较好的印刷显示封装材料与技术的研发基础和设备条件。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2、印刷AMOLED显示屏产业技术开发
主要内容:开发印刷OLED器件结构和制备技术,优选可溶性OLED关键材料,与TFT背板技术结合,研究印刷有源驱动OLED显示屏。
主要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开发印刷AMOLED集成技术,推进产业应用。实现3~5英寸印刷有源驱动OLED图像显示器件;寿命大于2万小时(初始亮度200cd/m2)。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具有从事AMOLED技术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四:印刷显示装备(专题编号0916)
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印刷显示核心装备,为印印刷显示材料与技术提供装备支撑,促进印刷显示全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
主要内容和目标:研发印刷显示材料与器件工艺相关的核心装备,包括印刷显示材料制备装备、高精度大面积印刷装备、薄膜组装装备、高精度图形快速检测装备等。为印刷显示材料与技术的突破提供关键设备支撑,获取自主知识产权。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在显示领域具有较强的装备研发能力。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五、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
专项背景:可见光通信(VLC)是面向LED照明产业、通信产业、物联网产业等多领域交叉融合、具有广阔市场应用空间和战略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我省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有利于继续保持我省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其次,LED 产品的组件化、模块化、集成化,已经成为下一阶段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标准化光组件为抓手,大力推动LED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保持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提升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
联系人:云丹平,电话:020-83163622
专题一: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编号0112)
专题内容:
1、高灵敏度、高速可见光探测器模块开发;面向超远距离室外可见光通信的新型大功率准直LED发射模组。
2、新型照明通信共用宽带高效LED器件核心技术研究,包括从层级0外延生长到层级2集成模块技术,集成模块能够实现照明电源、通信驱动、LED微阵列布局等多功能集成。
技术经济指标:
1、低温低噪声高灵敏度可见光探测器模块,可实现可见光波段(380nm~780nm)全覆盖接收,其中在蓝光(450nm)处峰值量子效率不低于80%,且光灵敏度不低于0.45A/W,3dB截止频率不低于800MHz。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各1项,形成专利5件,其中发明专利或国际专利(PCT)1件以上;大功率室外可见光发射LED模组,电源功率>30W,LED发散角小于5°,传输距离能够达到公里级量级,传输速率达到kbps量级,形成专利6件,其中发明专利或国际专利(PCT)1件以上。
2、研制新型具有通用照明和自由空间可见光通讯的功能的基发光二极管器件并实现量产,其中3dB带宽不小于200M,单灯LED通讯速率不低于1Gbps,传输距离不低于2米,发光效率大于120 lm/W,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各1项,专利6件,其中发明专利或国际专利(PCT)1件以上。
申报要求:
1、主申报单位必须为省内注册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包括新型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组织)和具备研究能力的大型企业,鼓励省内外单位产学研联合申报。
2、项目实施期为3年,项目产业化必须在广东省境内。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二:可见光通信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专题编号0113)
专题内容:可见光异构网络融合关键技术及系统开发,实现高准确度定位、隐形广告、单向传输、光线遮挡、抗电磁干扰等技术开发实际应用工程。
技术经济指标:符合可见光通信场景特点的应用工程,能够形成工程实施指南,3处以上示范应用,应用于示范的可见光通信灯具产品可实现小规模量产,室内可见光通信的局域网吞吐量不低于500Mbps,支持用户数不少于10个。形成专利4件,其中发明专利或国际专利(PCT)1件以上。
申报要求:
1、主申报单位必须为省内注册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包括新型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组织)、企业,鼓励省内外单位产学研联合申报。
2、项目实施期为3年,项目产业化必须在广东省境内。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三:面向标准光组件精准化与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专题编号0114)
专题内容:
1、直贴式倒装LED芯片、芯片级光源(CSP)关键工艺和技术;带光学透镜的室内照明应用层级2集成标准光组件。
2、带数字电源管理功能的IC与LED芯片一体化集成标准光组件(层级2)。
3、面向新型标准光组件自动化制图与蚀刻工艺的核心一体机装备开发应用;面向光组件大规模制造的整套关键工艺装备。
技术经济指标:
1、白光封装光效>150lm/W(显指>70,CCT:5000K,芯片电流密度>25A/cm2),生产良率>95%,形成不少于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标准光组件;带光学透镜室内照明应用的低成本集成标准光组件,应用于吸顶、平面式等各类散射型照明产品,组件具有标准接口并有高互换性,项目实施需实现组件不少于100K 件产品应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光组件。
2、适用于智能控制低成本LED标准光组件,具备可编程内核的数字电源管理IC,能够实现0-100%无极调光,LED驱动电压>100V,驱动频率>100K,IC具备多通道输出能力,可面向白光和RGB两种模式实现色温调节,标准光组件具有亮度视觉曲线校正功能,项目实施期内形成的光组件需有国内外市场销售记录,形成不少于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标准光组件。
3、面向层级0标准光组件研发的核心一体机装备应涵盖基于水平工艺流程的LED外延片自动装卸装置、基于水平工艺流程的制图自动化设备、基于水平工艺流程的透明电极蚀刻核心关键设备等整线自动化设备研发,实现LED芯片前段工艺加工的集成自动化制造;面向光组件大规模制造的整套关键工艺装备至少涵盖自动缺陷前测机、自动在线点胶和测试及补粉一体机、基于机器手的自动在线检测分选机,基于机器手的自动贴膜与包装装备等整体产线系统。以上两类项目均要求相对当前行业平均水平减少单条生产线操作员工50%以上,研发新装备4套以上,能够形成专利6件以上,其中国际专利(PCT)1件以上,在2家以上企业实现应用示范,项目验收前通过国家行业协会或省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的成果鉴定。
申报要求:
1、主申报单位必须为省内注册企业或新型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组织等。整线装备研发方向支持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应用企业联合申报。
2、项目实施期为2年,项目产业化必须在广东省境内。
3、主申报单位具有良好的技术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条件,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万或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四:标准光组件检测能力与技术优化体系(专题编号0115)
专题内容:
1、标准光组件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及产品品质保障工程;
2、新型标准光组件设计与优化体系建设。
技术经济指标:
1、项目实施期间,检测实验室需至少具备层级2标准光组件的所有参数检测能力,开发测试标准光组件夹具5套以上,3年完成超过1000万价值以上的贴牌产品检测,形成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1项以上。
2、开展支撑LED照明光组件的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应用示范的基础研究,形成LED照明光组件的设计、生产、预测、评价、检测、测试等相关技术支撑及技术规范,经优化的标准光组件5个以上。完成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3项以上,能够形成专利3件以上。
申报要求
1、主申报单位必须为省内科研院所(包括新型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组织)、高校或具备研究能力的企业,鼓励产学研联合。方向2:鼓励已建或新建新型科研机构申报,以标准光组件研究、生产能力为支撑,建成以市场化运作的技术创新载体。
2、项目实施期为3年。
支持强度:方向1:300万元/项,方向2:500万元/项。
六、智能机器人
专题背景: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发展进步迅速,在制造业、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物流、安保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目前我省机器人产业初具规模,但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核心技术缺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破机器人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加强推广应用,对于我省改善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联系人:曾颢,电话:020-83163384
专题一:智能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编号0917)
专题内容:(1)面向柔性(可变形)物体的机器人操作关键技术研究;(2)绿色高速抗扰工业机器人专用伺服控制技术;(3)机器人运动部件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4)可重构机器人系统及其应用。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突破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围绕机器人动力学与运动学设计优化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可靠性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等展开研究攻关,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
(1)复杂柔性物体空间结构关系正确识别率>90%,复杂柔性物体感兴趣部位定位准确性>90%,复杂电气接插件机器人装配过程的故障检出率>95%,故障分类正确率>90%,柔性对象快速抑振控制完成时间<5秒。
(2)完成NCUC工业机器人高速工业现场总线,通信带宽达到100M以上,控制周期最小0.125ms,同步精度小于1us。绝对式码盘接口,能适配两种及以上目前国际流行的码盘协议,如多摩川、海德汉、Biss协议。伺服控制速度带宽达到800Hz,电流带宽达到1500Hz。具有在线惯量及负载识别与自整定功能。具有抑振功能,保证在各个速度段和全程范围内运行的平稳性。
(3)1/2个基波电流周期内对单管、多管复合故障的识别并报警,对短路故障实现无延时识别并报警,开路故障实现无延时识别,传感器零漂、特征曲线异化实现在3-4个基波电流周期内识别并补偿,诊断精确99%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
(4)研发能支持2-3台机器人协调的控制系统,并在多机器人协调焊接或装配工作站中得到应用;高速应用机器视觉图像处理速度达80帧/秒,视觉与机器人协调控制,实现标准节拍达0.45s;研究机器人模块化、标准化、和可配置技术,建立可重构机器人系统,并开展示范应用。
各专题内容都要求申请发明专利或版权3项以上。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必须具有较强的机器人研究基础,有产业应用示范对接基础与产品推广应用条件。
支持强度:500万/项。
专题二:智能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制与产业化(专题编号0918)
专题内容:(1)精密成型加工协作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2)电子元件封装车间生产线智能机器人研制与产业化;(3)具有快速换线功能的智能型冲压机器人研制与产业化;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按问题、需求导向原则,着力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方式,解决影响广东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器人本体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问题,并实现国产化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及推广应用。
(1)4-6自由度,自动识别速度小于200ms,定位精度小于0.1mm;驱动与位置检测方式:全轴AC伺服与绝对编码器;300mm单循环时间:0.4S;最大负载:3KG – 15KG;工作范围400mm – 1300mm;实现多机器人协同作业。节省人力50%以上;完成3项发明专利申报;项目周期内实现3种规格的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2)重复定位精度:0.15mm;定位精度0.3mm;最大工作半径:500-1250mm;旋转角度:360度;最大负载:5KG-10KG;最高上料次数:15次/分钟;具有程控和示教功能;单机器人作业产品更换调整时间:5min;生产线(6台机器人为基准)产品更换调整时间:1小时。节省人力70%以上;完成3项发明专利申报;项目周期内实现2种规格的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3)装载速度达到15次/分钟,定位精度0.2mm,旋转角度360度,多机器人、多工作平台联机生产,具有快速换线系统,1小时内实现换线生产,节省70%的人工成本。
各专题方向都要求申请发明专利或版权3项以上。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必须具有较强的机器人研究基础,有产业应用示范对接基础与产品推广应用条件。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三:智能机器人集成应用示范(专题编号0919)
专题内容:(1)抛光、打磨机器人解决方案与应用示范;(2)冲压生产多机器人协同无人化车间解决方案与应用示范;(3)家用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推广机器人集成应用示范,开展机器人在抛光、打磨、冲压、服务业等行业的集成应用技术研究,并建立若干应用示范生产线。
各专题内容要求建立相应的示范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30%(或人力减少30%)以上,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0%以上,申报发明专利3项以上;示范生产线新增产值3000万元/年以上。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必须具有较强的机器人研究基础,有产业应用示范对接基础与产品推广应用条件。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七、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动力系统
项目背景: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我省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起步早,目前仍然面临整车造价高、续航里程短等制约因素,需要从动力电池先进材料及电池技术、生产工艺和装备、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动力电池与其它电源技术集成以及整车集成动力系统等方面入手,攻克产业化、国产化等技术难关,发展模块化、高性价比的动力单元系列,促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联系人:黄攀 ,电话:020-83163635
专题一:先进动力电池核心材料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专题编号0116)
专题内容:主要是指高容量低成本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关键工艺技术和产业化工程技术,以及提高电池材料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等关键技术。配套的新型电解液体系和动力电池专用隔膜须联合电池核心材料进行申报。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突破动力电池材料关键技术,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有数个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实现产业化,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价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稳定均一,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并实现产业化,并要求批量装配应用到动力电池。形成的单体电池可以达到:比能量≥200Wh/kg,循环使用寿命≥1500次,成本≤1500元/kwh。申报3项或以上发明专利。形成产业化规模,总产值超过3000万元。
申报要求:由从事电池材料的企业牵头,需有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作为联合单位。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二:动力电池全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与产业化(专题编号0117)
专题内容: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电池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与产业化。生产线属于通用型,适合多种电池材料,可解决动力电池一致性、安全性等问题。包括:制浆技术、涂布技术、在线检测技术、组装自动化、制造控制及管理系统一体化等研发、集成和产业化示范。电池制造的单元装备研发不属于本专题支持范围。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实现动力电池生产线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实现国产化,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可全面替代进口。生产线完全自动化、智能化,批量生产单体动力电池的合格率超过95%,材料利用率≥90%,电池能量差、电池内阻差等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申报5项或以上发明专利。生产效率及引起生产线停产的故障率与进口的相当。总产值超过5000万元。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三:新能源汽车电源与控制系统(专题编号0118)
专题内容:
1.电动汽车电池组和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支持制约动力电池组的性能、安全可靠性、寿命、成本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突出性价比优势;电池组与管理系统集成化、产业化,并在新能源汽车配套应用。主要包括电流均衡充、放电技术、热管理技术(新型动力电池成组系统的设计技术,高效散热技术等)、安全可靠性保证技术、低成本生产工程技术等。
2.双能源动力集成单元及其控制系统:重点支持动力电池组与超级电容、车载发电机等能源集成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主要包括:通过能源集成技术大幅度提高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的工程方法、设计技术、产业化与性价比、集成双能源动力单元的控制技术、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并在新能源汽车上配套应用。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实现动力电池成组产品模块化、标准化和高质低价化。通过动力电池与其他电源技术集成大幅提高动力电池寿命、提高续航里程。技术指标:电动汽车电池组和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组比能量≥150wh/kg,电池成组循环寿命≥2000次,达到单体电池80%以上,成本≤2000元/kwh;电池工作温度范围、电池组系统内温差、产品一致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全天候电池状态监控、低功耗、安全性满足国家标准或规范,建立产品行业标准,实现产业化,并申报5项或以上发明专利。双能源动力集成单元及其控制系统:双能源集成的动力单元性能和性价比等指标达到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实现产业化。集成双能源动力系统至少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一倍以上,并申报3项或以上发明专利。经济指标:1.电动汽车电池组和电池管理系统:与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与技术实现产业化,销售产值超过5000万元。2.双能源动力单元及其控制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应用,销售台套数≥30。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四: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开发与产业化(专题编号0119)
专题内容:提高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效率、可靠性、耐久性和性价比;研发电池、电机本体相匹配的模糊控制技术、创新传动结构、智能控制技术,形成结构简单、响应快速、抗干扰性强的动力系统单元,实现产业化,在整车应用验证,且通过电动车城市工况法评价节能效果评估。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通过开展动力系统的研发及国产化,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技术指标:最低车时速80km,整车一次充电行驶里程大于150公里,动力系统成本<9万元,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申报5项或以上发明专利。经济指标:在多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量超过1000台套,销售总产值≥5000万元。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五、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检验检测平台建设(专题编号0120)
专题内容:建立汽车动力总成及组成单元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动力总成及组成单元的水平。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为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电机、电机控制器、自动变速箱、变速箱控制器)提供检测服务,建立健全动力电机、电机控制器、变速箱、变速箱控制器、整车控制器的测试方法和标准。提供全方位的检验检测服务,为我省动力总成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撑。项目完成时,实现≥2000次检验检测,服务费可以支撑平台良性持续运作。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六、新能源汽车创新基地建设及协同技术创新(专题编号0121)
专题内容:支持建设新能源汽车创新基地,并开展协同技术创新。包括:
1.创新基地建设:牵头单位组织整合基地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多种创新资源,建立开放共享、协同研发投入、协同创新、持续发展等工作机制,形成新能源汽车专业化创新基地,对产业链多个关键或共性技术进行多中心、多单位协同攻关。
2.创新基地项目:牵头单位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急需解决的数个关键技术或共性技术问题,通过成员单位合理分工、协同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突破方案,快速解决产业的技术瓶颈、实现产业化。内容包括:电动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生产装备、电机控制系统、动力单元模块、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充电、整车轻量化、智能化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产业标准建立、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
聚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多层次创新载体和专业人才队伍,形成新型研发机构,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供长期科技支撑,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
1.创新基地建设指标:含有至少4家以上从事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的科技型企业,其中至少一家是产业链的骨干企业;至少含有3家以上创新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研究院等),核心研发人员不低于50人,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1-3个创新环节,上一年度合计产值超过亿元。
2.创新基地协同创新项目指标:紧贴企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需求,牵头单位组织创新基地内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至少研发5个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新产品或一款新车,申请10个以上发明专利,产值超1亿元。
申报要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管理机构、产业联盟或其核心企业、新能源汽车大型骨干企业等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均可作为牵头单位组织申报。每个项目须包含上述两方面内容。采取省市联动的项目优先支持。
支持强度:1000万元/项。
八、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联系人:沈思
联系电话:020-83163902
专项背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最受关注的前沿领域,我省是全国干细胞研究起步较早的地区,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干细胞调控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亟需在干细胞制备的核心关键技术、干细胞临床转化应用、干细胞产品研发、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
专题一: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编号0225)
专题内容:重点开展符合临床级别的多能干细胞制备与诱导分化技术;以间质干细胞为代表的成体干细胞分离扩增、存储、示踪等技术。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建立临床级别干细胞的制备技术体系,建立干细胞应用安全性及质量的判定标准;建立3-5项干细胞分离扩增、制备、存储运输、示踪技术及相关标准;申请发明专利50项以上,每个项目原则上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篇以上。
申报要求:申报团队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及前期技术;申报团队承担过或正在承担国家级干细胞研究课题或具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优先支持。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专题二:临床转化研究(专题编号0226)
专题内容:针对威胁广东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肝病、恶性血液病、自身免疫病、神经系统疾病、移植排斥、眼科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建立符合临床应用的干细胞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研究并制订干细胞临床准入规范及伦理指导原则;开展国际注册的多中心临床实验,全面评估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获得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案。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针对3类以上重大疾病,完成8-10项国际注册的干细胞多中心临床试验,并获得可推广的临床应用方案;申请发明专利20项,每个项目原则上获得发明专利1项以上;发表SCI论文30篇。
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请,研究队伍应包括大学或科研机构、三甲临床医院、标准制定机构或企业;已建立获GMP认证的干细胞生产场地;已完成初步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试验。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三:产品研究开发(专题编号0227)
专题内容:开展基于干细胞的产品研发,重点支持可用于药物筛选和毒理评价的工程干细胞株研发;开展以组织工程神经、组织工程角膜等为突破口的组织工程产品研发;研发可用于干细胞规模化、标准化分离、制备、存储的生产设备。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获得3-5项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产品注册证;获得3-5项组织工程产品的企业标准与技术规范;完成1-2个干细胞分离、制备、存储的生产设备的研制与报批;申请发明专利20项,每个项目原则上获得发明专利1项以上;培养和壮大2-3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干细胞行业知名企业,未来3-5年内,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利税超过2亿元,辐射发展形成近50亿元的干细胞产业集群。
申报要求:强调产业化和应用导向,突出企业参与或牵头,产学研联合申请,研究队伍应包括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三甲临床医院、标准制定机构等;已建立获GMP认证的生产场地;已完成初步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试验。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四:创新载体建设(专题编号0228)
专题内容:
1.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品研发平台。依托我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具有研究基础和较强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品开发平台建设,引进一批干细胞领域创新领军人才,组织开展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前沿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干细胞相关产品及治疗药物。
2.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品产业化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干细胞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的干细胞产、学、研综合开发平台,建设一批干细胞产业化基地和院士工作站。鼓励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开展联盟合作,开展技术分工合作,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3.干细胞临床应用与转化示范基地。依托具有工作基础的三甲医院,建立通过GMP认证的干细胞制备实验室,建设干细胞临床研究与转化示范基地,并依托示范基地开展规范的临床试验,开展国际注册的临床试验,完成相关疾病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案,为推动干细胞治疗技术的科学、有序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
1.建成2-3家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大创新平台,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开发设备和技术储备。
2.引进一批包括院士、千人计划在内的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领军人才团队,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干细胞研究开发人才。
3.成功转化一批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关键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出一批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产品,实现临床应用,形成多套临床应用方案,推进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产品实现产业化,辐射带动干细胞相关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
申报要求:1.项目单位是我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开发的重点单位,在全国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力。2.项目单位拥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已获得相关专利),拥有较为完善的研发设备和研发体系。3.项目单位有一支较强的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队伍(核心研究人员不低于20人),并由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
支持强度:1000万元/项。
九、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
项目背景:近年来,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迅速,对制造业领域影响巨大,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被列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本专项围绕增材制造装备、材料、技术、应用及软件等研究开发,结合生物、医疗、模具、家电、汽车、创意设计等产业发展需求,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一批专用材料,研制一批高端装备,促进我省增材制造技术走向国际前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联系人:文晓芸,电话:020-83163877
专题一:高性能3D打印材料(专题编号0122)
专题内容:通过3D打印用高性能材料研发与专用材料体系研究,建立3D打印专用材料体系。重点研制ABS、生物降解材料、尼龙、PC、光敏树脂等非金属3D打印专用材料和钛合金、钴铬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镍基合金等金属3D打印专用材料。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1.非金属3D打印材料:3D打印制品物理与力学性能基本达到传统方法的水平;2.金属粉末材料,球形粉末,粒度≤30μm,3D打印制品物理与力学性能基本达到传统方法的水平;3.项目执行期内完成产值2000万元以上,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5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3项以上。
申报要求:优先支持与对应3D打印装备联合申报的企业。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专题二:金属3D打印装备及产业化(专题编号0123)
专题内容:针对金属3D打印成型精度和表面质量等技术瓶颈,研发激光选区熔化3D打印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为大规模工业应用奠定基础。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1.高精度激光选区熔化金属3D打印装备,成形精度达到±0.005mm,可成型不锈钢、钛合金、铝合金、钴铬合金等材料,致密度98%以上;2.3D打印制品物理与力学性能基本达到传统方法的水平,项目执行期内完成产值2000万元,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5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3项以上。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三:非金属3D打印装备及产业化(专题编号0124)
专题内容:针对热塑性聚合物挤出、光敏树脂固化、激光烧结和粘合剂喷射等3D打印装备技术瓶颈,通过研发高性能非金属3D打印装备,提高非金属3D打印产品的尺寸精度、成型效率和稳定性,降低设备成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非金属3D打印装备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应用范围。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1.熔丝堆积成型3D打印装备的打印工件尺寸大于400×350×400mm,尺寸精度≤±0.2%;2.激光烧结打印工件尺寸大于700×700×400mm,尺寸精度≤±0.2%;3.阵列喷头的无模铸造3D打印装备,成型空间800× 600×500mm,打印分辨率100-200dpi,尺寸精度≤±0.2%; 4.聚合物熔体喷射堆砌成型制品尺寸精度≤±0.2%;5.光固化成型制品尺寸精度≤±0.1%;6.3D打印制品物理与力学性能基本达到传统方法的水平,项目执行期内完成产值2000万以上,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5件以上,提交行业或地方标准3项以上。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
专题四:生物医疗3D打印技术和产品研发(专题编号0125)
专题内容:针对组织损伤修复、疾病治疗及康复等,通过研发生物医疗3D打印技术及装置,开发高端植入式医疗器械产品和个性化医疗器具。
专题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1.高端植入式医疗器械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完成设计定型并通过安全性检测;2.个性化医疗器具打印精度不低于±0.1mm/100mm,并实现100例以上的临床应用;3.项目执行期内完成产值2000万以上或高端植入体达到申请三类医疗器械许可的标准并启动申报程序,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5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以上。
支持强度:500万元/项。
专题五:面向3D打印的共性技术研究(专题编号0126)
专题内容:研发多功能3D打印数据处理软件,构建3D模型库,开展3D打印技术预见及产业发展监测研究。
专题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要求:1.多功能3D打印数据处理软件:开发出支持处理超过1000万个平面三角形的大型3D模型文件;在金属、非金属3D打印装备中成功应用;项目执行期内完成产值1000万元,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2件以上或软件著作权5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3项以上。2.构建3D模型库:构建服务于3D打印的在线建模系统和搜索引擎,建成超过2万个模型的在线数据库;项目执行期内完成3D打印技术服务产值1000万,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2件以上或软件著作权5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3项以上。3.3D打印技术预见及产业发展监测研究:跟踪研究3D打印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技术壁垒等产业状况,构建合理的分析技术及方法,形成广东省3D打印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报告;建立3D打印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产业发展数据库,执行期内连续3年发布广东省3D打印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制定产业发展情况监测技术规范1项以上。
支持强度:300万元/项。